一条王煜全当前出海困境,出路只有

作者 | 王煜全(科技投资人,王煜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)

编辑 | 计然 刀马

随着中美关税进入一段缓和窗口期  ,全当前出中国企业全球化似乎重新回到正轨 ,海困并且加速向新兴市场开拓。境出

从卖货到思考产业迁移,有条经历过一轮关税危机的王煜中国企业,越来越能意识到 :真正的全当前出出海不是把产品卖到国外 ,而是海困让国外的市场需要你的存在 。

在今天全球化的境出背景下 ,中国制造、有条中国创造还具有哪些优势?王煜在当前不确定的困难环境下 ,企业出海如何更进一步?全当前出

针对这些问题,近日 ,海困霞光社创始人何维Vivi与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全进行了一次对话 ,境出关于中国企业全球化  。有条王煜全认为 ,今天出海的中国企业 ,应当放下“客场作战”心态 ,以“主场思维”深耕每一片土地 。

换句话说 ,从市场洞察的深度,到业务设计的精度 ,再到风险治理的力度,每一个维度的认知进化,都是企业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的基石  。

其中的核心观点包括:

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风险 ,是不预判”

“全球化一定是战略优先”

“发达国家官司多,发展中国家坑多”

“钻到如来佛肚子里就安全了”

“靠人治 ,没有办法全球化”

“别只想做老板  ,要做师傅”

“未来中国的成功企业家,本身就得是链主”

本文根据对话内容精编整理。

1. 美国,正充满一种危机

过去几个月美国加关税引起全球关注,我认为特朗普是为了总统支持率,并非是为了让美国制造业回流 。

首先,特朗普根本不懂制造业,他是房地产出身 ,还是一个不多么成功的房地产商 。当特朗普喊着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、“你们这些穷人受苦了”,其实是为了讨好美国中西部白人蓝领为主的选民。

所以他讲了这么个故事 ,美国百姓吃了亏 ,问题出在美国贸易伙伴占了便宜 ,于是对外开启关税重谈  ,本质都是为了自己的选票 ,不是像外界猜测的那样 ,是他希望美国实现制造业回流。

实际上,美国想要真正做到制造业回流非常难 。

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,缺的东西太多。只有制造业原材料能够成批量供应的时候 ,美国才能够替代贸易伙伴的制造 ,而这时间不是一年半年 ,至少十年八年。他今天敢提高关税 ,那接下来十年八年里通货膨胀是跑不掉的,这个逻辑他肯定知道。

现在美国的做法是在割裂整个产业生态。他们只强调自身利益  ,看不到其他国家的贡献  。这就过度解读了自己的价值,忽略了生态的价值 。

另一个问题是,和上一届总统相比 ,他调动资源的能力被放大了 ,共和党为了争取选民,对他几乎是无原则地妥协 。以前总统权力受两党制衡,现在共和党内对他几乎没有限制 。

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助长他“天选之子”的自我认知,他很容易会从作秀讨好选民 ,变成自己真的认为应该这样干。

理论上讲 ,虽然中美关税谈判现阶段达成了一些效果 ,但我认为没那么容易。按特朗普的性格,越快达成他就越作妖。他的玩法叫极限施压 ,就我先给个特别高的价,如果你瞬间跟他达成,他第一反应是我要少了  ,那就意味着要继续折腾  。

但这种情况应该持续不了太久  ,美国有个说法叫“跛脚的鸭子”,专门用来形容还剩最后两年任期且连任无望的总统。尤其当最后两年、两院中的一个院或者两个院还不在你这个党的手里 ,那总统基本上寸步难行  ,什么都推不动。

因此可以看两个观察点 :一是明年中期选举 ,特朗普还能不能得到足够多的支持;二是如果中期选举中他为别人站台、助选 ,一旦自身影响力下降,那他最后两年任期将得不到任何支持 。

2. 企业出海 ,最大的风险是“不预判”

从现阶段情况来看 ,特朗普的关税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些困难或困惑,比如企业还要不要出去 ,还要不要去美国 ?

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来说 ,短期困难实际不叫困难,相比短期风险 ,更应该思考长期预判。

我们知道 ,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 ,都不存在长期出口但又没有纷争的可能性,长期贸易顺差是不现实的,舒服日子总有个头 。假设长期不能卖货了 ,中国企业全球化应该怎么办 ?

在两三年前喊出海的时候,中国很多企业做出海决策是冲动型的,听说越南热就去了,听说墨西哥热又出去了,中东热又出去了。最后发现很多地方只是一时热。到中东后发现市场没那么大  ,于是回潮;到墨西哥后 ,发现美墨协定被特朗普给停止掉了……

这些事情当然有一定的偶然性 ,我们不可能完全预知未来 ,但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提前预知的,只是我们很多企业连预知的动作都没有就走出去,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 。当你觉得大家说到处都是机会的时候,你要谨慎一点,到底什么是你真正的机会。

现在回看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关税谈判,表面上好像是美国和世界各国都重新谈,实际上还是有规律的 ,你看英国它先谈成,谈完以后只涨了10个点。这说明西方还是个相对比较统一的市场,而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市场就特别地不确定,很有可能到最后它的关税会被加得很高 。

所以还是那句话:“发达国家官司多 ,发展中国家坑多。”出海去发达国家进入门槛高 ,一开始事儿多 ,但进入之后相对稳定一点;去发展中国家,好像门槛很低,随时可以进,但后续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。

只是在这个阶段,出海依旧有市场 ,只是你需要增强一个预判,这个时候走出去不能只是把货卖出去 ,而是指厂子出去 、供应链出去 、经营出去 。你要走出去建厂 、建企业,做到产业迁移  。

以前确实我们不用一定产业迁移到美国,因为你加入贸易区就行,比如去美洲你到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就行 ,到欧洲你去任何一个欧盟国家就行 。但现在全是单边谈判,靠贸易区混到美国这路没有了。

意味着什么 ?当全球贸易普遍进入一对一单边合作后 ,相比之下,美国还是最大 、最好的关键节点,将产业转移出去 ,中国企业可以借此覆盖全球市场。

1. 中国企业走出去,缺少一个基本解释

过去一段时间 ,特朗普的离谱关税当然给出海带来了一些变数。从我们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来看 ,我们还具备走出去的优势吗 ?

其实我们的优势并没变 ,从最开始货物卖出去,到厂子出去 、供应链出去、企业经营出去 ,中国人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应对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和韧性  。

但现阶段有一个问题是 ,我们的“配套”能不能跟得上 ,这个配套指的是软实力——包括了文化传播、商业解释等一系列的东西  ,比如你要解释为什么我们强,不是因为我盘剥工人 ,而是因为我有现代化生产方式等等 。

中国企业走出去,现在缺少一个最基本的解释,比如有人指责我们的出口抢夺了本地人的工作岗位 、生存空间。

我们需要算一笔账 :比如出口1块钱的商品到美国 ,零售价5块钱 ,那么美国就用1块钱的进口换回4块钱的GDP。这4块钱属于商品流通环节,相比工厂的1块钱 ,能创造出更多的GDP和就业岗位 。里外里不是减少就业,而是增加就业  ,有啥可抱怨的。

如果你再往前解释一步 :我们把制造业迁过来 ,只把最后组装环节放过去 。因为我供应链强大 ,美国需要承担商品的零配件成本 ,这个成本一般占商品的两成。假设一个商品成本10块钱 ,中国企业先收2块钱配件费 ,在美国组装环节的8块钱,因为中美合资各占一半 ,那么中国就能通过出口拿最多6块钱 ,美国组装厂拿4块钱 。这应该是未来美国愿意看到的 。

所以还是要回到那个问题 :到底什么是中国制造,中国生意?是非得在中国境内的生意 ,还是全球都是我们控盘的生意?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。

就像日本汽车 ,因为这个产业链是日本的,那么纠结本土组装还是海外组装的意义不大,它反而变成了全球化、分区域解决的问题 。

2. “钻到如来佛肚子里就安全了”

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 ,海外市场不可能永远空白,如果你的制造业不过去,总有一天人家会用本地制造替代你。尤其是先进的制造业发展起来后,比如特斯拉的先进汽车工厂都用不了几个工人 ,人力成本优势就不那么显著了。

剩下一个优势是什么 ?其实就是集群优势,就是先进制造的供应链支持。有没有一种可能 ,供应链的组装在美国,但供应链集群把所有的原材料凑齐是在大陆,再一批运过去 。现在做不到,但当你足够智能化的时候,未来是可以做到的 ,窗口期要10年 、20年。

现在可能还做不到,因为成本太高,所以大家认为必须在中国生产。但当制造业足够智能化的时候这事不难,窗口期大概要10-20年 。所以我们一直明确说 ,无论特朗普如何想把制造业回迁 ,都需要10年到20年 。

中国在全球的商业贸易的体系里面会面临长期动荡的局面 ,我们也不要想着,我们能够永恒地在本土生产、卖到全世界  ,最起码你要留一个组装环节在海外 。原因很简单,就是你还是跟他算GDP,我组装能把GDP的贡献一大部分移到你本土 ,对你有强力的支持作用。

这就像孙悟空钻到如来佛的肚子里  ,反倒就安全了 。就是我是美国企业,你怎么罚我 ,怎么缴我税?不外乎就是征原材料的税 。

我们要抛弃幻想 ,而且出去的越早优势越大 ,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中国这个市场锻炼出来的队伍 ,到全世界 ,你真正的对手还是你在中国那些老对手 ,那就当然越早出去优势越大 。越早出去  ,你在海外有一段没有对手的时期,来经营你的生意 。先发优势非常非常重要。

有一个理念  :商业一定要去靠谱的地方 。不去靠谱的地方商业都做不起来 ,何谈挣钱 。中国人海外经商,我相信很多人已经得出同样的经验了。

3. 成功的企业家,本身要是链主

我觉得未来的中国的成功企业家 ,本身就得是链主。过去历史原因,这条供应链就不是中国人建起来的 ,你只是帮人家做OEM ,当然没法是链主。但是你发现没,今天中国很多企业就在海外做品牌,你当然就是链主。我们一直蛮推崇安克(Anker)的 ,听起来它好像没什么高大上的,但你去看安克地位,它真的是往链主那走 。

还有一个例子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,吉利在马来西亚的合资企业 。它这个合资的汽车厂 ,整个供应链都是中国人提供的,但是吉利是占小股的49%。理论上讲49%是一个最不好的合资结构  ,因为我只少出了一块钱,但是我就没有决策权了。

那确实有一个担心是 ,失控了怎么办 ?但吉利为什么不怕失控,因为供应链都是我的。一方面 ,我让对方能够充分信任我;另一方面 ,也帮助很多当地企业做成“国货之光” 。当全世界民族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 ,各国会出来一堆“国货之光” ,那我们中国企业的任务就支持他们成各自国家的“国货之光”。

所以我们认为,中国企业用整合供应链的优势去支持别人的前台 ,还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 。未来全球的成功企业 ,它可能要达到一个水平 ,叫做供应链中台。

原来阿里讲数据中台,当我们讲全球化的时候 ,我们叫供应链中台,就是指你供应链的控制程度非常非常重要  。

1. 中国生产,仍有三大优势

①首先是规模优势

工业革命其实带来一个启示,今天很多人都还不理解的启示,就是规模生产的产品质量反倒是最好的。我们老觉得手工生产的好,其实手工产商品不可能质量稳定 ,连质检都不会过关的 。

为了保证规模生产 ,绝对误差就得特别小。咱们在规模生产有绝对优势,因此 ,绝对优势需要放大 ,放大到没有人比我们更好 。为什么我们能跟美国有一拼 ,因为美国货太贵,它放弃了发展中国家。它占了山顶上的1/3,剩下2/3处在山腰和山脚的消费者就交给了中国人。

结果我把这2/3一做以后,发现我的质量其实跟你一样  ,甚至比你还好 ,因为量大,练出来了。而且我做的成本还低,然后我反过来打你那1/3的市场 ,美国就很难受,因为没有还手的空间了 。

但是我们就不能再给人留空间了 ,所以我们非洲 、南美所有的穷地一定要去,再穷的朋友一定要把这个商品卖给他,便宜没关系,打折没关系,我一定要让你用上,主要占世界最大市场,规模优势一定很重要。

②供应链优势

我刚才说供应链整合,因为最怕的就是自己打自己 。供应链整合了,其实消除掉自己打自己的隐患。

我在全球整合了以后 ,在各个国家去供应,有两三个互相争一下就还好;如果没有供应链整合 ,两三百个中国企业,乌泱乌泱进某个产业去做某件事,自己把自己卷死了。

所以产业整合一定非常非常重要,供应链整合一定非常非常重要。

③数字化优势

现在数字化时代,当你通过数字化完成供应链整合  ,就可以依据你的这个供应能力 ,来提供商品给任何人 。数字化的市场,有一个模式是非常先进的,就是Shein的模式。Shein模式你别以为只是服装,其实各行各业都是这个玩法,叫“小单快返” 。

原来在IT行业叫AB Test,但我认为叫小单快返更好 。AB Test听起来是A、B两种可能性,小单快返是1000种可能性。现在短剧在欧美都开始流行了 ,为什么?因为短剧就是用小单快返的方法做影视 。我根本不在乎开始拍的什么 ,当我能够快速进化的时候,起点高不高不重要  ,用小单快返的玩法总能找到你喜欢的 。

进化是人世间最强大的力量 。所以中国企业要到这一步,才能真正登峰造极。这一步,因为有中国企业已经做出模式了,所以我们有非常大的机会了 。

2. 全球化的企业,要符合三个标准

全球化的企业,有几个衡量尺度也很重要。

第一个,有在各国复制的能力 。

比如现在有很多中国企业去东南亚  ,创始人很辛苦,一遍一遍重复创业 ,因为虽然整体叫东南亚 ,但各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千差万别 ,打法很难简单复制。有些企业说,我们现在最困难的就找不着足够的创业型的区域总经理 。我说你想也不要想,他如果是创业型就不会当你的总经理  ,他不就自己创业了吗 ?

所以当你的业务模式不可复制的时候,你怎么能做到全球化?

第二个 ,要有足够强的竞争力。

核心竞争力就是 ,说白了就是别人不能侵犯你 。比如前面提到吉利在马拉西亚的合资工厂  ,吉利只占49%的股份 ,吉利不怕失控,反而托举当地“国货之光”,本质是吉利掌握着供应链,你跟我合作能稳稳地掌握51%;你不跟我合作就连1%的成果也没有了 。吉利这个合资厂的股权设计 ,可以说是让出去的 ,吉利敢让的原因,是掌握了核心竞争力 。

第三 ,要有真正全球化的企业经营意识。

中国企业出去,一把手 、大股东决定一切;小股东等于没有,运气好有分红 ,运气不好那就倒霉。但是欧美不可能,所以西方特别常听的一个词叫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,企业治理结构 。比如乔布斯曾经被轰出董事会,在西方那被认为是正面的东西,因为董事会没失控。

创业的时候,很多人觉得这个不要有干预,我能够跑得再快一点;但真当你把业务做大,要稳定的时候 ,企业如何延续?这是一个体制的东西 。这事对中国的企业特别重要。

如果没有体制支持 ,中国企业没有办法真正实现全球化 。原因特简单,靠人治没有办法全球化。你怎么保证别人都支持你的人治  ?在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市场怎么复制人治?

我们中国企业家都没想一件事,你退休时候你儿子能接班吗?你儿子不接班是不是这公司就没了?西方没这担忧。那说明什么  ?制度的稳定性 ,系统的稳定性特别特别重要 。

所以你会发现:说到最后,跨国企业都会相似 ,都会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治理结构 。

3. 中企出海成功关键 ,是认知

简单的产业链,在国外是好复制的。中国正在慢慢变到复杂产业链 ,复杂产业链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协同。

所以各家的长板没有必要相互复制  ,你把每个人的利润都榨干了,那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协同存在 。坦白讲,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考验 ,在国内我们的产业协同都不够好。

从自动驾驶就看出来  ,我们几乎很少有产业协同的 ,就各自在玩自己的。各家智驾都在搞激光雷达方案,激光雷达方案为什么干不过纯视觉方案 ,有一个重大原因。纯视觉就特斯拉一家 ,它用户量大 ,它数据就大 。激光雷达各家都有数据,整合到一起肯定要比纯视觉大 ,但是谁也不愿意拿出数据和别家整合 。

反倒是美国有个公司叫Lumina,它曾经提出过要做一个数据整合平台,把各家的激光雷达数据放到一起 ,让大家共享 。但是这个公司是美国企业,它不愿意到中国来,它对中国不了解,那当然就没办法吃到红利了。

国外产业协同有一定的机会,因为海外的很多产业,它本身一直协同能力不错 。如果是我们这个新兴产业进到海外 ,让我们学习它的协同的经验 、管理的经验,甚至雇几个美国、欧洲特别牛的产业协会的人来帮忙 ,可能有机会翻身 。但是也要求领军企业、头部企业要有这样的产业理念 。

现在我们的很多头部企业产业生态理念不够强。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成功,绝对就是认知问题 。很多企业在国内已经习惯了压榨供应商,比如说车厂对供应链企业的欠款能拖到几年 ,可能把中间的几个环节都拖死了。这个习气在海外肯定不现实,因为没人会跟你玩了 。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。

那怎么办 ?要各家都认真地协同研发 ,一起来解决这问题才行。我负责任地跟你讲 ,那个车企为什么出事 ,肯定是因为它的智驾系统和它的动力系统就没有坐在一起谈过 ,一辆车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坐在一起谈。因为我要告诉你我小脑不灵,我的能力极限在哪儿 ,你能不能不开那么快  。

这是协同平衡的产物,真正好的产品不是单项领先 ,而是协调和平衡 ,这是最难的。

1. 别只想做老板,要做师傅

业务是和时代相关的 。随着科技进步了,新的业务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,但是很多经营方式在思路上是可以借鉴的。

美国人是最早做全球化的 ,美国人全球化的情况其实比中国恶劣得多,因为全世界反美的地方多的是 。日本也是一样 。现在好像说日本人在全世界蛮被接受的,其实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一开始日本人去美国也充满误解,也是廉价商品倾销到美国 ,文化又不理解。

我们原来经常讲日本和美国文化理解的经典案例,日本人的英语比中国人其实差多了,英语不太灵 ,去美国就只好坐旅游车 ,一大巴车全是日本人,旅游都挎着相机 ,碰着事就拍照 。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 ,大巴车停在那儿也开着门 ,日本人就下来“哗哗”拍照 。美国记者就连麦报道说 :“你们这些冷血的日本人,那是出了车祸的在抢救人,你们在这拍照留念 。”其实这纯是文化误解。这样的误解日本当年都经历过 。

中国现在在美国经营企业  ,很多时候就是 ,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先进文化,那我不听你的 ,“你是中国来的土老板 ,你应该听我的”,但问题是  ,当然应该听老板的,那就出现了管理矛盾。

这种事其实日本也经历过。但稻盛和夫在美国却挺成功的 。他在美国建厂时 ,每周有一天晚上要像夜校一样,培训管理干部,培训“敬天爱人”这套思想 ,提倡“你到这来不是工作的,是来修炼的 ,你要人生有收获,才能更圆满”。

给当地的员工做培训  ,也是一个文化价值的输出。我想起了华为,新员工刚进去要接受两个月的培训,先让大家思想一致 。不接受走人就好 ,剩下的都是接受的。都接受心态就变了 ,从你是我老板变成你是我师傅。师傅给任务,必须完成,因为是帮你修炼;老板给任务,不见得 ,因为看工资多少,这个区别很大 。所以稻盛和夫这么一弄了以后 ,工厂才稳定的建立起来 。

2. 全球化 ,一定是战略先行

中国是出过《孙子兵法》的国家,但是我们现在谈的都是战术,那出海是要谈战略的。尤其全球化一定是战略优先。因为战术,中国都是高手 ,但是我们的战略,说实话 ,一塌糊涂,战略好的企业非常非常少。

举几个例子 ,比如三星,我们的韩国邻居。其实韩国也不大 ,但三星在世界上的地位  ,至少在手机里是比小米高的。三星有个特点是它有一个团队的人,都是世界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 ,天天看世界科技前沿 ,尤其是和自己领域相关的科技前沿 。

疫情前,我们有一次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参观。张翔教授,当时在伯克利当教授,现在他是香港大学校长,是搞光学的 。他给我们讲说 ,他做的叫超薄透镜 ,13层超薄透镜叠在一起,和现在的 iPhone 手机一样厚  ,薄薄的,但是它是长焦相机的效果 ,那种球场边大炮筒相机的效果 。

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对手机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,我们都知道相机对手机的重要性 。然后我们就问这东西去哪了,他说这个专利被授权给了三星  ,三星有人专门看着 ,你有了突破会来谈。

然后我有一次回来碰到小米,我说 ,你们知道有个东西吗 ,你要知道会不会去抢 。小米说 ,我要知道肯定抢,但我不知道。不知道这个东西存在这件事的责任怪谁 ?所以就很简单的道理 ,我们要提升科技含量。

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别人大而强 ,是因为别人投了大量钱去做研发 。但我可以负责任告诉你,全球最大的企业,绝大多数的研发是外生的 ,不是自己搞。而过去的30年里 ,很多大的内生的研究院关门了,因为内生的研究院效率远远不如外生的 。

研究院这事不好弄 ,但是你可以请一些博士过来做前沿 ,看各个领域最前沿的信息,这是他的基本功,应该不难 。这叫战略部门,知道战略前沿   。

战略部门要和另一个部门要合起来做最好 ,叫投资部门 。在全球风险投资领域增长最快的一块叫 CVC  ,Corporate VC ,企业的风险投资 。

企业风险投资是有战略性的 ,所以真正的外生的技术怎么获取的 ,是先看到它,从它还在高校实验室里的时候就看见了。高校有人出来创业,用这个实验室里拿出来的技术做小公司时候,我就天使投资你、风险投资你。CVC 有一个清晰特点 ,投资一定要进董事会 。因为创业公司有什么战略决策 ,我作为董事会成员要跟你商量 ,你要不要在我的平台上试试?这样我就开始影响你了。三星有这样的做法 。

怎么提升前瞻性呢?要感谢特朗普,逼着我们不得不前瞻了 。前瞻性这件事 ,其实也是认知和行为的问题 。

认知有了,行为特简单 ,行为是可教的。它是个方法论 ,设战略部门,从好高校里弄几个这个领域的博士,就可以持续做研究  ,而且很多高校有这样的项目 。

前瞻里面很重要的当然就是预判风险 ,预判风险和机会是在一起的 。

以前看企业 、看科技创新,最多看到产业。那现在这两年 ,就要额外花大量精力研究政治 。为什么要关心政治 ?它对产业有重大影响。

我觉得人工智能来了以后 ,Deep Research 来帮我们做分析,意味着我们能更综合的看问题了 ,把刚才说的企业 、产业  、政治等等角度都看到,这样就更全面 ,更好指导自己的行动 。

特别声明 :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专栏转载 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,不代表专栏的立场 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 。(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@donews.com)

赞(7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/baike/

评论 抢沙发